人生的选择

上周在室友的推荐下读了路遥的《人生》这本书,书名听起来就有些让人敬畏,如果不是路遥所写,恐怕人生这个深邃的命题会吓跑很多读者。书不长,300多页,前后花了三个小时左右扫读了一遍。

豆瓣上对这本书的简介是这样的:

《人生》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,发表于1982年,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,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,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。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、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,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。

故事的主线有两条,一是高加林个人的前途命运,二是与之相互缠绕的两段感情。知识分子的高加林生长在闭塞的农村,但对广阔天地的渴望使他坚信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才干去改变命运。从被人顶替失去教师工作的失意,到在苦闷的田地劳作中邂逅纯朴的初恋;从靠叔父的关系重回城市,到寻觅到理想的梦中情人;从为了前程成为又一个陈世美,到最后爱情事业双双落空,尘埃落定,回归土地。主人公转了一个圈,又回到最初的起点。

这个故事和《平凡的世界》是一样的主旋律,都是以路遥生长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陕北为写作背景。如果说《平凡的世界》是一部气势恢宏的时代变奏曲,那《人生》更像是一支低唱浅吟的小曲。相比主人公的个人命运,在这本书里时代的印记没有那么强烈了。而正如豆瓣简介在结尾所说的一样,这本书给我的感想可以用“选择”二字来概括。

就选择的结果而言,主人公并没有因为选择走出农村,改变命运。但这其中在前途和爱情上的几次选择却让他得以成长,看清了人生中那微妙的时与运、感情中的真心与长久。在故事的开头,高加林是一个不满足于把人生禁锢在这片土地的有志青年;在故事的结尾,高加林是一个重新认识到农村才是最适合当前自己的地方。每个人都可以去猜测他未来的人生,我想,如果让路遥来写续集,大概是在时代的潮流中高加林从农村一步步走向城市,走向他年轻时向往的未来。

一本好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引起读者的共鸣,而像路遥这样深谙中国人民最本质性格的作家,是恰好可以把书中的人物投射到各个时代的读者身上的,比如读到这本书的我,想起了自己人生里面对过的那些选择。比如人生的几次关键的升学,初次怦然心动时的束手无策,和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时选择畏缩求稳。如今,回想起自己做出的那些选择,大多都是以眼前利益和规避风险为出发点,所以,也时常有些遗憾和惋惜,不禁在心里追问自己:如果当时选择了另一条路,现在又会是怎样?

但这就是人生的选择,在你面对选择的时候,你对选择的决断取决于诸多因素,包括你的性格、生活环境、旁人的建议、眼前的利益或长远的考虑等等。置身事后,每个人都可以对当时的选择做出好坏的评定,可就在make a decision的“此时此刻”,选择的做出就是当时最合乎自己的决定了。只有选择,无关对错。

这本书的开头有这么一句发人深省的引语:

人生的道理虽然漫长,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,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。

乍一听,这句话似乎是在传递这样的一句忠告:

所以,年轻时走好这紧要的几步至关重要,人生的路也就在这几步。

但反过来想,高加林是和我们一样很多同龄人的影子,他的故事也许并没有告诉我们怎样去选择那要紧的几步路。而年轻人们只有在走出那几步后才知道到底要紧不要紧,所以与其担心选择对或不对,不如走好眼下的路。

我想,这就是人生的选择。